追根溯源说“纲纪”
■王志轩
“纪”是一个古老的文字,西周初年就有一个诸侯国称为“纪”国。“纪”在甲骨文与西周金文里写作
。后来,为了与天干地支中的“己”字相区别,就增加了一个表示意义的偏旁
展开剩余75%(读mì)。
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对“纪”字的解释是:“
(纪),丝别也。从纟,己声。”这说明,纪是形声字,其中“纟”表示意义,“己”表示读音。
“纟”在甲骨文中写作
,大家一看便知,这是一束蚕丝的形象。那么,“纪”字为什么用“纟”来表示意义呢?
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。传说黄帝的后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方法。考古发现也证明大约5000年前中国人已利用蚕丝制作丝织品。蚕丝生产是一项复杂的技术。蚕丝从蚕的口中吐出,形成蚕茧,再由心灵手巧的工人把蚕茧加工成丝线。蚕丝很细,直径只有20到30微米,难以单根使用,所以缫丝时工人要集中精神,找到蚕丝的起始处,并把若干个茧的丝绞合在一起,才能形成一根根可以利用的丝线。
人们通过精心劳作,把非常细微而且团成茧状的蚕丝,梳理成条理清楚的丝线,并且一束一束地摆放得井井有条,这就是《说文解字》里所说的“丝别也”。
对于一个单位、一个系统来说,要做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、纷繁复杂,如果不能条理清楚、主次分明,结果必然会乱成一团。因此,做各项工作都要像嫘祖养蚕缫丝那样,抽丝剥茧、分门别类、经纬交错、有条不紊。现在我们常用的法纪、纪律中的“纪”,就是“纪”的引申意义了。
我国古籍名篇中的“纪”字,也始终与法规纪律的意思相贴近。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其中的《棫朴》是专门歌颂周文王的。这首诗在赞颂周文王气度非凡、健康长寿,以及周部族人才济济、军容威武、山川秀美之后,最后“勉勉我王,纲纪四方”,达到全诗的高潮。“纲”与“纪”是同义词。“纲”的本义是编织渔网有主有次,而“纪”的本义是抽丝剥茧有条不紊。用“纲纪四方”来形容周文王对国家的治理,既形象,又生动。
社会有“纪”则有序,无“纪”则散乱。古代文献《礼记·礼器》篇提到“纪散而众乱。”《诗经·云汉》也说“散无友(有)纪。”这些典籍都强调如果没有纪律约束,国家与社会就会像一盘散沙、一团乱丝,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,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。他们所取得的战功,不仅取决于卓越的战略战术,更依赖于严明的军纪。南宋名将岳飞是治军严明的典范。他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传颂。岳飞一生清廉奉公,严于律己、治军严格,他提出的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”的理念,也是对其品德的高度概括。史书记载,朝廷每有犒赏,岳飞从不私取一文,全数分给将士;甚至经常“化私为公”,以自己的家产补助军用。据史书记载,岳飞军中的士兵,有敢拿百姓一缕麻绳的,就被依法处斩示众;夜间行军宿营,即便老百姓自愿开门接纳他们进屋休息,也没有一个人进去;军中口号是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。岳家军因为军纪严明,所以猝然遇敌时能够不动如山,临阵冲锋时能够所向披靡。敌军哀叹: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。”
遵守纪律,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纪律严明,更是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,也是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宝贵经验。“加强纪律性,革命无不胜”。人民军队纪律建设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:纪律严明是光荣传统,更是制胜关键。加强纪律建设,维护和巩固铁的纪律,是确保军队绝对忠诚、绝对纯洁、绝对可靠,巩固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。
(来源:解放军报)
发布于:北京市旗开网-股票配资开户会员-网上炒股加杠杆-十大股票杠杆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